在紫禁城皇宫中设置铜缸、铁缸,最初的意图就是用来防火的,由于紫禁城中的建筑大多为砖木结构,极易失火。
这些大缸平时贮满清水,宫中一旦失火,即可就近取水灭火。因此,大缸又被称作“吉祥缸”“太平缸”。据说,这些大缸还有一个俗称叫“门海”,取门前之大海的意思,祈望门前的“大海”以水克火,宫里不再发生火灾。
那么,紫禁城里的大缸到底有多少口呢?
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的皇宫,由于紫禁城中的建筑大多为砖木结构,极易失火,被老百姓称为金銮殿的太和殿就曾被烧毁过四次。第一次是明永乐十九年(1421年),第二次是明嘉靖三十六年(1557年),第三次是明万历二十五年(1597年),第四次是康熙十八年(1679年),其中明代的三次大火曾将太和殿、中和殿、保和殿这三大殿全部化为灰烬。
紫禁城最有名的一场大火发生在光绪十四年(公元1888年)十二月十五日,亦即太和门大火。当时,慈禧已为光绪帝定了来年正月二十七日举行大婚典礼,太和门这场突如其来的大火,距光绪大婚之日只有40多天。按照大清的祖制,皇帝大婚时,皇后要坐轿从紫禁城的正门午门被抬入皇宫,然后经太和门再向北进入内宫。由于太和门被大火焚毁,一时不可能完全修复,而光绪皇帝的婚期又不可随便更改,慈禧遂责令扎彩工匠临时扎制了一个一模一样的纸太和门,隆裕皇后正是从这座纸太和门进入后宫的。
冬天,大缸被冻住怎么办?为了防止大缸里的水冬季结冰,每到十月至翌年二月,都要在缸外套上棉套,缸上加盖,气温特别低时,还要在缸下烧炭加温。
据《大清会典》记载,宫中共有大缸308口。但随着岁月的消逝,如今只剩下了231口。这些大缸分为铜质鎏金大缸、铜缸、铁缸三种,距今最早的大缸为明弘治年间(1488-1505年)铸造的铁缸。
明代铁缸造型上奢下敛,古朴大方,缸的两耳均加有铁环。铜缸则大多为清代铸造,大缸的两耳加兽面铜环,腹大口收,工艺精美。在清代,皇宫中哪个院落陈设何种大缸、安置几口大缸都有具体规定,鎏金铜缸等级最高,陈设在太和殿、保和殿和乾清门两边的即是这种鎏金大铜缸,共有18口,每口缸的上部外面均刻着“大清乾隆年造”的字样。在后宫的各个院落安放的是一般的铜缸或铁缸。
关于鎏金铜缸的造价,乾隆年间的《奏销档》曾有过记载。鎏金铜缸高1.2米,直径1.66米,每口缸约重1696公斤,铸造铜缸的费用约合白银500多两,再加上铜缸最外层的一百两黄金,共计需铸造费至少白银1500两。
1900年,八国联军攻入北京,在紫禁城中进行大肆掠夺时,有不少洋鬼子竟用刺刀狂刮鎏金铜缸上的金子,如今在太和殿两侧的鎏金大铜缸上,仍能清晰地看见侵略者当年留下的累累刀痕。
多尔衮去世才两个月,顺治帝就残忍的对他实行“毁墓掘尸”。这件事是不太容易让人理解的。照理说,多尔衮都已经死了,...详情>>
百日维新里如果他站在了光绪帝这一边,说不定百日维新就不是“百日”了,他是袁世凯。...详情>>
李琚,本名李涺,唐玄宗第八子,母为刘才人。开元十三年(725年),封为光王,兼任广州都督、开府仪同三司。学尚才识,...详情>>
李重福(680年-710年9月10日),唐中宗李显庶长子,生母不详,唐朝宗室、官员。初封唐昌郡王,后改封平恩郡王,进封谯王...详情>>
杨真一(692—749年),唐玄宗嫔妃,兵部郎中、昌宁伯杨澂的长女。出生于692年,先天初(约710-712)以名家选为太子良娣,...详情>>
在古代北方地区,荔枝可是“稀罕之物”,被当作进献的“贡品”,只有皇亲贵族才有机会品尝到新鲜荔枝。集三千宠爱于一...详情>>
恭靖充妃黄金娣,安徽人,明仁宗末期的妃嫔,也是秀怀王正妃黄氏和嘉善公主驸马王增的祖姑。父黄彦斌,封为指挥佥事;...详情>>
她是中国第一位女飞行员,她被美国航空界誉为“东方女飞将”,她是秋瑾的女儿王灿芝。...详情>>
孝端文皇后,本名哲哲,她是皇太极的发妻,科尔沁贝勒莽古思之女,明万历四十二年(公元1614年)与皇太极成婚,年十六...详情>>
历史上有很多著名的艺术家,但大多都是集中在文学诗词、笔墨丹青这一方面,而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一下这位使得唐朝的开元...详情>>